程峰哥拍摄于湖北黄冈市麻城市五脑山帝主宫。位于湖北麻城西北四公里处的五脑山海拔不过343米,却以山、水、寺独具特色、风景优美名驰遐迩,历来是麻城的旅游圣地。山上有南北对峙的古庙,北庙名曰近月寺,始建于东晋,南庙帝主宫,则始建于宋代。
湖北麻城帝主宫所奉主神帝主,又称福主、土主、张七相公,紫微侯,民间又称之为盖天帝主。
今天能查到的最早对帝主庙予以记载的是天顺五年(1461)所刊《大明一统志》,卷61《黄州府•祠庙》云:张相公庙,在麻城县治东,宋时县人张行七,毁沿江诸庙系狱,适有火灾,释行七捍之,立止,至城西北五脑山,人马俱化,邑人为建庙。
帝主之所以能成为麻城福主神,就在于他屡次的显灵。明麻城人梅国祯《募修五脑山墙垣序》(康熙《麻城县志》卷9《艺文志上》)云:“土主,邑福神。 ⋯⋯民有水火、疾病、盗贼之警,辄呼神求福,神辄随所呼应之。或邑人寓他郡邑,及他郡邑人有水火、盗贼、疾病之警,亦辄呼求福,神亦辄应,由是天下之人皆知邑有土主神最灵也。”
尤其是明嘉靖年(1522 - 1566)间,麻城人刘天和“经略甘肃,用兵宁夏,屡荷神佑,立灵应碑于庙左以记其事”( 民国《麻城县志前编》卷2《建置•庙坛》) 。所立之碑即毛凤韶所撰《紫微张侯灵应碑》,今仍存五脑山帝主宫
明代帝主被加封为助国顺天王。清咸丰(1851- 1861) 、同治年间( 1862 - 1874 ) ,“粤捻交煽,境土绎骚,屡著灵异,助顺剿逆,邑中官民申禀大宪奏请加神封号,奉敕加封‘灵感’两字”。
五脑山帝主宫计有一亭(静心亭)一院(道峰书院)二门(一天门、二天门)三宫(紫微、威灵、玉清宫)四楼(钟楼、鼓楼、戏楼、聚峰楼)四殿(拜殿、帝主殿、娘娘殿、祖师殿) ,总计百多间,造型全是古宫殿式。
宋明清三朝,帝主均有封赐或加封,成为国家祀典之神,在地方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。正如毛凤韶《紫微张侯灵应碑》所称“诚万民之倚庇,一方之主宰也,故人称为福主神云”。
帝主信仰起源于宋代的麻城,明代在鄂东地区得到传播,后随鄂东移民的足迹,影响及于鄂中、鄂西南及四川等地。
帝主信仰的传播,与宋明清三代国家的赐额与封号、麻城籍士大夫的鼓吹、黄州商人的推波助澜、以麻城籍为主的鄂东移民的作用是分不开的
图说身边趣事,说你说我说生活!程峰哥,七零后天蝎,喜欢户外/摄影。致力于原生态原产地原味道的传统发掘。欢迎关注!
黄州会馆为古黄州府(今为湖北省黄冈市)所辖的黄冈县(今黄冈市黄州区、团风县、武汉市新洲区)、黄安县(今红安)、黄梅县、麻城县、浠水县、蕲春县、罗田县、广济县(今武穴)等地的驻外经商人士合力打造。在湖北沙市、汉口、宜昌、襄阳、老河口、竹山、恩施,湖南洪江,陕西旬阳,四川成都,重庆等地均有兴建。现绝大多数留有遗存,其中不乏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。
古黄州地域在唐朝时曾为齐安郡,因而黄州会馆也称为齐安公所。这既是一种古雅称谓,也表达黄州人对家乡古老历史的推崇和缅怀。又黄州人敬奉“帝主”(又叫“福主”),所以黄州会馆又叫“帝主宫”。
《汉口帝主宫》是十年前王业信老人所作。王业信从小住在帝主宫附近,他记得那里是高档百货的大宗交易场所,经常有小汽车停靠,还有洋人前来交易。宫殿里是各种高档百货——上海家庭工业社的雪花膏,凤凰牌扇帽,金钱牌搪瓷制品,洋布洋油,丝绸苏绣;宫殿外小商小贩扎堆,人来车往,会馆茶馆林立,热闹非凡。1938年,帝主宫毁于战火。
所有关于汉正街的历史资料中,绝少提及帝主宫。为了重拾这段遗失的历史10前老人细细走访考证,历时半年泡图书馆,翻阅汉口志和老地图,作成一幅3.5米长的水墨长卷,被江汉区档案馆收藏。
王业信老人的挚友周建设所作江汉区民族街和平社区的墙面宣传画
原沙市黄州会馆位于沙市崇文街82--90号,由旧黄州府黄安县籍(今红安)著名商人吴景棠兴建,其后代吴俊臣当过该会馆多年的“值年”(负责人)。
原沙市黄州会馆局部
民国时期,沙市曾是全国仅次于汉口、天津的第三大棉花输出市场。黄州会馆作为黄州同乡会的重要居所,其“圣地”功能无法替代。
邓嗣明老师的《三楚名镇梦华录》一书
邓嗣明老师的《三楚名镇梦华录》一书
沙市黄州会馆在沙市会馆史上占据显赫地位,其规模和影响力位居前列。全国解放前后,黄州会馆丧失原有功能,但大都被有效利用为办学场所。1929年创办了齐安小学,后为沙市崇文街小学和沙市艺术中学的校址
.
原沙市黄州会馆局部
襄阳黄州会馆( 樊城)位于樊城马街与交通路交叉口北侧商贸繁华地带。是清代黄州商贾设在樊城的工商行帮机构。始建年代待考,重建于清同治八年(1869)。会馆原范围较大,亦名黄州书院。
襄阳黄州会馆( 樊城)是至今保留较完整的一处本省人修建的会馆。它的建筑结构一律为硬山式砖木石结构,第一进有铁叶大门,中间为通道,两边为厢房,上层原有戏楼。第二进为正殿,四柱三间。第三进是后殿,其结构与正殿相同。
樊城黄州会馆孙金福编辑整理
有老人回忆黄帮商人特别会做生意,卖的大多数是布匹、棉花,像经营绸缎布匹的老字号阮祥泰就属于黄帮。 “黄帮商人经营门类众多,有棉花、纱布、木耳、粮油等。他们的足迹遍及上海、武汉、襄阳、重庆等地,走过了汉水流域千里航线的古镇,黄州帮的大小商铺更是遍布樊城。”,黄州会馆正是数百年前黄帮商人在襄阳经商的历史见证。
樊城黄州会馆孙金福编辑整理
陕西安康黄州会馆位于旬阳县蜀河镇西后街,为清代“黄帮”(即黄州籍客商)分期建造,始建年代约在清代中期,其时仅正殿三间,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建拜殿,同治十二年(1873)建乐楼和门楼。黄州馆门楼正楼高10米左右,大门额枋为石雕,门前有对称抱鼓,抱鼓两面分别雕刻着四种祥鸟瑞兽。正门上方竖书"护国宫"三字,两边分别书写"金墉""玉局"。中柱、边柱各用青瓷片嵌对联一副。中柱联为:帝德无私,想当年楚北声垂,万古神功昭日月;立思曰极,位此际秦西威镇,千秋俎豆祀馨香。边柱联为:庙貌柱奇观,视当前日朗风清,恰肖黄州赤壁;神功昭赫濯,庇此地民安物阜,何分楚水秦山。(两副对联悬空较高,有些字因年久模糊,暂时无法确认,待后改正)。
旬阳黄州会馆
据资料记载,黄州会馆前后分三次建设。始建于乾隆中叶,由在蜀从事商业贸易的黄州籍商号、帮会依次兴建,后经历几代人百余年努力,始得完成。初创时仅正殿三间,后于道光二十七年动工,历时两年修成拜殿,同治十二年起又"刻角丹楹""几费经营""罄数千金"而修成乐楼及门楼。蜀河黄州馆是安康境内规模最大、工艺最为精美的南派宫殿式建筑,其耗资十分惊人。从碑文浩繁的落款可以看出,参与集资者除在蜀河的黄州籍客商、字号外,尚有湖北康家湾帝主宫、老河口帝主宫及老河口蜀河帮,共计商户不下二百家。这不能不让人对当年蜀河商业的兴盛面浩叹
旬阳黄州会馆
图说身边趣事,说你说我说生活!程峰哥,七零后天蝎,喜欢户外/摄影。致力于原生态原产地原味道的传统发掘。欢迎关注!
在一些名胜古迹旅游,不时会发现有文昌宫、文昌阁、文昌塔等与文化相关的设施,以及文昌帝君的塑像、画像,或者文昌帝君或文昌塔等铜工艺品。古代读书人、从政为文者,对文昌帝君是膜拜有加的,即便在当今,文昌文化仍然受到教育、文史等工作者,以及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与重视。
文昌帝君铜像
那么,这个文昌帝君是怎么回事呢?这还得从文昌文化的发源地四川省越西县讲起。9月19日至20日第三届文昌文化旅游节的举办,再次吸引人们对越西县的关注。越西县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县,全县面积2256.56平方公里,人口约33万,辖37个乡镇。其中的中所镇便是文昌帝君及文昌文化的发源地。
文昌帝君铜像
“北孔南张”。文昌帝君名曰张亚子,“主文运,司科举”,是古代科举士子心目中神。张亚子出生于越西县中所镇,这里是文昌故里,已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。那么,张亚子又是什么人?张亚子于西晋太康八年(公元287年)二月初三,出生于今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,后举家迁居七曲山,一生行善治病,死后被百姓奉为梓潼神,供在七曲山大庙。
文昌帝君画像
张亚子本与天上文昌星无关,但他是如何成为文昌帝君的呢?据司马迁《史记·天官书》记载,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:一曰上将、二曰次将、三曰贵相、四曰司命、五曰司重、六曰司禄。意思是说北斗星的上方有六颗星组成一个星座,象筐形,它就叫文昌宫。六星的最后一颗星是司禄星,职责是“司禄赏功进士”,也就是主宰人间赏罚功名、提拔士人为官的工作。后来,由于读书人广泛的崇拜,司禄星的职责淹没了五颗星,文昌宫其他的职能淡化,成了一个主宰读书人追求禄位命运的专职星座。自唐朝开科取士以来,热衷功名的文人学子认为文昌星高悬头顶、神秘莫测,期盼文昌星能够从天庭走向大地,以便随时供奉,求得保佑。
脱胎彩塑文昌帝君(两侧为天聋地哑两童子)
唐朝安史之乱时,张亚子名声大噪。唐玄宗逃到蜀地,途经七曲山,举行隆重祭祀,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。唐广明二年,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到蜀地,经过七曲山,也亲自祭祀,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,并将自己的佩剑解下来赠给神。后来道教选定张亚子为文昌帝君,说他奉玉帝旨意,管人间府事掌人间禄籍,司天下文运。
玉雕文昌塔
据资料记载,文昌帝君真正与文昌星神重合还在元朝。延佑二年(1315),元仁宗下诏开科取士,这是元朝开国后首次考试。第二年(1316),元仁宗就加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,从此文昌帝君成为读书人的偶像和保护神,文昌宫便成了学子们终年祭祀的神圣殿堂。
古建文昌殿
正是在道教和文人儒士的大力推崇下,唐宋元明九个帝王的不断加封,张亚子才与主管文运的星宿文昌星重合,梓潼帝君变成了文昌帝君,张亚子由地方小神一跃成为天下共祀的文昌星,专司功名、文运、利禄。文昌帝君身边有二位童子,一个叫天聋,一个叫地哑,以示不泄漏考试秘密。文昌帝君的由来就是这样的,各位有机会就到四川越西一游吧。
国庆中秋哪里去?请到风景独好来
上饶市风景独好旅行社
咨询热线:8210730 18070537858